第一次接觸“長板理論”,記得是兩年多前在一個商業網站上。
當時感覺頗有道理,不過沒有查到比較權威的出處或詮釋,只能自己記在腦海,有時工作中在做選擇時參考使用,沒有太多對外交流。
這兩年來,不少學者對于長板理論,也提出了一些觀點,但不少整的有些過于高大上。
為此,對于長板理論,三牛哥想結合自己在實際運用中的一些觀點和方法,希望能讓大家對長板理論有更清晰認識和運用。
與“長板理論”對應的,有一個叫“木桶理論”,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。
木桶理論大概的意思是:一個木桶,能裝多少水,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,而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,想裝得更滿,必須補齊短的那些木板。
換言之,在一個企業里,業績的優劣,取決于你的短板部門。
這里,我把常規企業應有的部門崗位,作個劃分。
比如一個企業會有:產品研發,采購生產,倉儲物流,品牌運營,財務會計,批發零售,客服售后等部門崗位。
那么,對于每個企業,是否每個部門崗位都必須很優秀,才能取得優越成績么?
顯然,不是!
就大企業而言,比如我們熟知的淘寶,物流就是他一直的短板,且也為此付出巨大努力想補其短板。比如蘋果手機,眾所周知,其生產部分都是讓富士康等企業代工,而把更多資源精力投入于產品研發和營銷工作。
但這兩個企業,至少在目前為止,都可算是非常優秀的企業之一。
再環視周圍的小企業,又有哪個企業能把各部門都做的很優秀呢?
有優越的生產能力的,更多在為品牌銷售商做代工;有優越市場運作能力的,更多也只是讓別人代工生產,甚至產品研發都在外包。
就算你能把產品研發、生產到銷售都做好的企業,那么你銷售渠道總不至于都自己在搭建吧,法律、財務、廣告投放、品牌設計、人才獵聘、員工激勵等工作呢,都能自己做到滿分?
第一次接觸木桶理論,我就始終琢磨著哪里不對。
而也有人認為它只適用于傳統的工業時代,而非目前的互聯網信息化時代,我只想說這都是瞎扯蛋!傳統工業時代,就有哪個企業能把各部門崗位都做到滿分么?大企業不行,小企業更不可能!
木桶理論的弊端,不在于誰提出,不在對與錯!
而在于它真實的存在每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上,存在于每個企業的戰略規劃上!
為了理想中的優而全,每個人都在羨慕在別人的優秀,想把自己搞的面面俱到!
為了理想中的大而全,每個企業都在模仿著別人的優秀,想把企業搞的無所不能!
這其中包括馬云,包括他的菜鳥物流!包括你,也包括我!
那么,我們該如何避免陷入木桶理論,能更好的運用長板理論獲益呢?